您當前的位置 :
中國張掖網
>>
2019專題改版
>>
2023專題簽發(fā)欄
>>
張掖里的非遺
>>
第二批:肅南藏族民歌
來源:
0
人參與互動
2023年05月17日 15:55
肅南境內的藏族,現(xiàn)居住在皇城鎮(zhèn)、馬蹄藏族鄉(xiāng)和祁豐藏族鄉(xiāng)。藏族民歌是民間文學中瑰麗的花朵,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較高的藝術性。從肅南藏族民歌的發(fā)展過程中,可以看出藏民族社會歷史、時代生活、風土人情以及文化藝術演變的基本概況。肅南境內藏族民歌的歌詞和樂曲以前沒有文字傳承,均系民間藝人們心記、口傳,并通過歌唱傳給后輩。曲調一般無變化,原生態(tài)的藏族民歌無音樂伴奏,歌詞既有舊傳又有新編,常常以舊調填新詞來演唱,歌詞內容神化色彩甚濃。肅南縣境內的藏族從唐至今歷經千年滄桑歷史,長期深居在祁連山中,形成一個自己獨特的文化圈,并保留了燦爛的千年原生態(tài)文化遺產,包括佛教文化、哲學、歷史、口頭文學和歌舞等,民歌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肅南藏族是不同歷史時期陸續(xù)來到當?shù)氐耐罗醭煌闹担篌w可分為三部分:一是皇城鏵尖、泱翔片的藏族,二是馬蹄藏族鄉(xiāng)的藏族,三是祁豐藏族鄉(xiāng)的藏族。具體來講,肅南皇城地區(qū)的鏵尖藏族歷史上稱為“藏措敦”,最初有七個部落,泱翔為“五部藏族”,唐時便定居此地;肅南馬蹄藏族民國時稱“東南十四族”,也稱“熱瓊十四族”;肅南祁豐藏族為三山口、措周和葉爾,歷史上稱“東納藏族”以及大河鄉(xiāng)的藏族。肅南藏族基本上都是吐蕃時輾轉至河西地區(qū)。馬蹄藏族為西藏阿里古象雄的瓊氏后遺一支系;祁豐藏族從西藏遷至康區(qū),后輾轉至敦煌,最后定居現(xiàn)在的祁豐藏族鄉(xiāng)。肅南境內的藏族民歌曲調十分豐富,分高、中、低三種曲調。高音曲調,如“東瑪亞惹”或“新瑪亞惹老”;中音曲調,如馬柏成唱的“奧拉英阿”;音量弱的一般唱低曲調。有些曲調按歌詞的內容而決定,如童謠《孩子的媽媽到哪里去》,有些曲調按幼兒心理特點唱,如曲詞中帶有“噢……”的民歌,簡單明了,容易打動聽覺。 2017年10月18日,肅南藏族民歌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列入第四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保護單位:張掖市肅南縣裕固族文化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