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張掖網甘州訊 甘州區(qū)圖書館館藏《十三經注疏》系明崇禎元年至十二年(1628—1639)毛氏汲古閣刻本,共三百三十三卷,實存九種二百六十五卷。開本24.5×15.6厘米,框高18.0×12.6厘米,小字雙行同,白口,左右雙邊,無魚尾,半葉9行,每行21字。版心上端鐫刻書名,下端鐫“汲古閣”。
“十三經”是指《易經》《詩經》(又稱《毛詩》)《尚書》《周禮》《禮記》《儀禮》《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春秋左傳》《孝經》《論語》《爾雅》《孟子》十三種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典籍。因為歷代將它們尊為儒家經典,故稱為“經”。其成書年代各不相同,上自上古,下迄秦漢?!笆洝钡男纬桑皇且货矶偷?,在歷史上經歷了從六經、五經,到九經、十二經,再到十三經的漫長演化。其內容極其廣泛,包括哲學、文學、歷史、政治、經濟、語言文字、倫理、民俗、地理、科技、典章制度等,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不可缺少的重要歷史文獻。
《十三經注疏》是對這十三部文獻的經文、古注、疏文的統(tǒng)稱?!白⑹琛笔亲⒑褪璧牟⒎Q。注,是對經文字句的注解,又有傳、箋、解、章句等不同叫法;疏,是對注的進一步注解,又有義疏、正義、疏義等不同叫法。歷代解釋“十三經”的著作很多。南宋以前,注和疏本來都是單獨成書的,南宋時期始合刻在一起,南宋紹熙年間始有匯集唐宋之前最具權威性的“十三經”注、疏的合刊本,形成一整套經書及其注文,稱為《十三經注疏》。
十三經被稱為塑造華夏文明的核心典籍,是中華文化的主干,深刻影響了漢代以后我國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明崇禎年間毛氏汲古閣刻本《十三經注疏》??痹斆?,雕印精良,流傳益廣,成為《十三經注疏》之一代通行本。 (頡芳芳)